繁體中文
纠错建议 | 阅读记录

第14章 1988:可口可乐公司

Word模式

上班族必备
热门推荐:加载中...
宽度: 字体: 背景:

/第14章/

1988:可口可乐公司

 

1988年秋,郭思达和唐纳德·基奥(分别是可口可乐的董事长和总裁)注意到,有人在大量购买其公司的股票。后来得知,那人就是沃伦·巴菲特。那时,相较于1987年“黑色星期一”崩盘前的高位,可口可乐股价已经跌去了25%,而巴菲特正在尽可能地增持。到1989年春,巴菲特已经拥有可口可乐约7%的股份,平均成本约为每股42美元。【注】坊间的笑话说:就巴菲特来说(极爱喝樱桃味的可口可乐),这是“肥水不流他人田”。

对1988年的潜在投资者来说,可口可乐(见图14-1)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。这家拥有辉煌历史的公司,当时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发展。作为一家销售专利药饮的企业,该公司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,但到20世纪40年代,可口可乐公司已经成为国家的标志性企业!1919年,可口可乐公司在股票交易所上市;到了20世纪80年代,它已成为一家根基稳固的跨国企业。根据公司1985年年报,可口可乐当年软饮的海外销量已经达到总量的62%。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图14-1.jpg

图14-1

 

20世纪七八十年代,也是可口可乐与其对手百事可乐的“可乐战”鏖战正酣的十几年。1975年,百事可乐公司推出“百事擂台”,即在全美国的大型商场,进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口感盲测。由于不少品尝者偏好更甜的饮料,百事可乐在此次挑战中赢得了多数参与者的喜爱。到20世纪80年代,这次成功的广告营销使可口可乐的形象受损,并使百事可乐从可口可乐那里赢得一些市场份额。在1985年,随着“新可乐”的推出,这两家公司的较量达到了高潮。“新可乐”对原可口可乐配方进行了较大的改动,口感盲测的结果超过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。原因可能是新可乐比之前的可乐要甜得多;不过,这就出现了一种尴尬:可口可乐在之前的营销推广中,区隔自己与百事的亮点就是甜度较低!虽然早期对新可乐的接受还不错,但一群嗓门很高的少数派顾客很快便开始要求老可乐的回归!老可乐的形象过于根深蒂固了,以至于尽管新可乐在口感盲测中略胜一筹,但有些老客户依旧强烈要求老可乐重回市场。如今,这番折腾已作为市场营销教科书中的标准案例。1985年7月10日,老可乐(更名为“经典可口可乐”)重新上架售卖。及至1985年12月,据说经典可口可乐的销量已经领先于新可乐和百事可乐。公众的看法似乎是:虽然新可乐的推出显然是营销的误招,但可口可乐的品牌强大到足够消除它的消极影响。【注】

这就是巴菲特1988年投资可口可乐时的公司经营背景。此时,还有两个与投资者相关的情况:1982年,可口可乐公司已经推出了健怡可乐;1985年,推出了樱桃可乐。及至1988年,健怡可乐毫无悬念地发展成了公司的明星产品。

当时,在投资者可获得的公开文件中,最有价值的信息就是1987年年报(1988年设法解读这家公司的投资者能够获得的最新的完整年份报告)。在第6页,郭思达(董事长兼CEO)说道,可口可乐主要业务是销售软饮料——这项业务的营业利润占总额的95%。当时,可口可乐公司的整体业务结构如表14-1所示。

正如我们所看到的,可口可乐公司的经营利润绝大部分来自软饮料事业部。潜在投资者可以集中精力分析这个部门。

 

表14-1 经营分部概览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1.jpg

资料来源:The figures were assembled from assorted financial information from the Coca-Cola Company’s 1987Annual Report.

 

从年报的第8页开始,管理层把核心软饮料业务的主要内涵描述如下:①向灌装厂这类客户销售软饮料糖浆和浓缩液;②打造可口可乐特许经营品牌,刺激终端消费者的购买。管理层还给出了1987年清晰的运营指标:销量总体增长6%。鉴于软饮料事业部的收入增长了10%,【注】我们可以由此推断,1987年的平均价格增长了4%。能够同时涨价和提升销量的公司通常拥有较强的市场地位,所以,1987年,可口可乐公司软饮料事业部的营业利润增长了21%,就不足以为奇了!

除了它能以更高价格卖出更多产品的相关信息之外,公司管理团队还以国家/地区为单位分别提供了销量的动态数据(见图14-2,信息来自1987年年报第8页)。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图14-2.jpg

图14-2 可口可乐的全球销量

 

仅是这个图就可以帮助当时的潜在投资者,更好地了解可口可乐业务在国际市场的显著增长。这里可以引出一个非常清晰推论:1987年,美国之外的人均可乐消费量要明显少于比美国市场,因此,该业务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。与此同时,这个推论被相关数据所证实:有数据显示在众多绝对消费量较低的国家/地区(西班牙、日本、巴西和中国)都实现了年销量两位数的增长。当时,精明的投资者是不可能忽视这些市场的销售潜力。

在表14-2中,我展示了1985~1987年间软饮料事业部的数据,并假设1985~1987年【注】国内和国际收入增速持续到1990年的情况下,推算了1987~1990年那些数据将会是多少。请注意,我没有基于1987年的水平推算利润率的增长。我相信这些预测都是很保守的,因为有分销网络和提价能力的企业,本质上具有以更高利润率销售更多产品的潜力。

正如你所看到的,即使没有更高利润率之惠(但应该如此),但由于国际业务在未来几年的增长,公司核心软饮料事业部的息税前利润将以每年20%的速度增长。实际上,国际业务也已经成为可口可乐公司的支柱业务,并且收入和息税前利润的增长远远超过20%。不用细究财务细节(将在这章稍后讨论),对于当时的投资者来说,可口可乐公司明显是一个风头正劲的卓越公司!

 

表14-2 软饮料分部数据(1985~1987年)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2.jpg

资料来源:基于可口可乐公司1987年年报中附录的信息。

 

管理层还论述了公司在世界各地市场的积极进展:公司在德国的一些重组,在日本、菲律宾和巴西的内生增长。他们还提到灌装厂的持续整合已带动分销效率的提升。所有这些都是积极的,不过只是锦上添花:很好,不过只是强化了可口可乐是一家卓越公司的结论。

很明显,软饮料事业部对可口可乐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影响巨大,因此,管理层对另外两个事业部(食品和股权投资)的阐述就不那么详细了。关于食品事业部,它的业务主要是美汁源品牌果汁的营销和生产。具体来说,食品事业部的业务以前主要是销售冷冻浓缩果汁,但现在正进行重组,以把业务转到销售冷藏果汁上来。管理层注意到,虽然美汁源在冷冻浓缩果汁领域是市场的领导者,但它在冷藏果汁领域只排第二,而冷藏饮品更受美国消费者欢迎,而且增长更快。正因如此,公司管理层投入大量资源调整业务并支持推出新品。在财务方面,虽然食品事业部的收入增长了7%,从13.2亿美元增长到14.1亿美元,但营业利润却从1.2亿美元降至0.67亿美元。在调整了关于部门重组的0.36亿美元准备金之后,营业利润的负值降低了,但仍然减少了0.17亿美元。总之,这个事业部看起来似乎经营状况不佳,但扭转颓势的战略很合理。

最后的事业部(股权投资事业部)是可口可乐公司持有的少数股份权益的经营管理部门。首先,它包括可口可乐公司在主要的灌装伙伴公司(美国可口可乐企业集团和加拿大T.C.C.饮料公司)持有49%的权益。它还包含下述其他灌装公司中更少的权益:可口可乐灌装公司、约翰斯顿可口可乐灌装集团、纽约可口可乐灌装公司以及一些海外灌装公司。除了持有灌装公司的股份,可口可乐公司还持有哥伦比亚影视娱乐公司49%的股份。哥伦比亚影视娱乐公司源于1987年9月哥伦比亚影视公司和三星公司(Tri-Star)的合并(自从1982年起,哥伦比亚影视公司由可口可乐公司全资控股,三星公司则是由可口可乐公司持有部分股份)。当时哥伦比亚影视娱乐公司已经是主要的电影制片公司之一且拥有300家连锁影院。虽然上述这些公司都未并表,即可口可乐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不包含它们,但它们显然是具有价值的大型成功企业。

在分析可口可乐公司的详细财务信息之前,我想简要地讨论一下,当时的潜在投资者会如何看待那时可口可乐公司的管理团队。自1980年起,郭思达就任职可口可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主席;自1981年起,唐纳德·基奥就任职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兼总裁。因此,在1988年年初,尽管在他们任期里媒体的报道并不总是好的,但管理团队显然是得到实践验证过的,而且还有着极好的财务业绩。1985~1987年的财务报告中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管理团队是专注于股东回报和核心运营指标的。例如,在对自己业绩的整体评估中,他们详细阐述了3个指标,表明他们关心股东的资本回报和有形现金收益(见图14-3)。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图14-3.jpg

图14-3 主要财务指标

 

现在,让我们转到公司1987年的财务报表。在这份年报的34页和35页上,10年摘选的财务数据显示:在过去10年中,除了1982年,该公司每年的收入都保持增长;而营业利润,除了1984年,其他每年也都保持增长;至于每股收益,该公司拥有过去10年每年都保持增长的完美记录!这些财务数据让人联想到巴菲特投资美国运通时该公司的财务状况,而且,对当时的任何分析师而言,这些数据都是发展极为稳定的公司的明显标志。同样,可口可乐公司的实际数据显示,1977~1987年,公司收入和每股收益平均每年增长12%——这没有考虑此期少数股东权益变动或分拆业务的垫付费用。

聚焦1987财年,基于每个单独事业部的不菲业绩(前面已经论述过),可口可乐公司总体收入同比增长10%,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2%,【注】就不足为奇了!不过,更为重要的是:要基于已用有形资金收益率指标,来分析企业创造复利的能力。在1987年年末,资产负债表显示可口可乐公司拥有的已用有形资金如表14-3所示。

 

表14-3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3.jpg

税后净营业利润(NOPAT)的计算如表14-4所示。

 

表14-4(单位:百万美元)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4.jpg

①鉴于摊销金额有限,我将可口可乐公司报告中的营业利润看作息税摊销前利润,并对特殊项目进行调整。

②1986年10月,1986年《税收改革法案》(TRA 86)

通过,法案将最高公司税率从46%降低为34%。1987年是过渡的一年,潜在投资者应预料到1988年的最高税率为34%。

 

基于这些数据,可口可乐公司的已用有形资金收益率(RTOCE)为55.5%!这远远高于20%——我个人内心衡量已用有形资金收益率的高标杆。这表明可口可乐公司既能经营轻资本的业务,同时还能获得极强的盈利能力(相对于资本密度而言)。显然,不将关联的灌装厂合并报表帮助可口可乐提升了上述指标。从内部复利角度看,因为享有高于10%的年增幅和很高的已用有形资金收益率,可口可乐公司创造复利的能力非常强。作为一名潜在投资者,在进行上述分析之前,我就知道可口可乐公司是个基本面很好的公司;分析了这些数据之后,我的结论是:可口可乐的确是一家令人赞叹的企业!

最后,我们还得看看,对于当时潜在投资者而言,投资可口可乐的估值水平。在这份年报中,可口可乐披露了公司股价52周的最低价、最高价和年终收盘价。在1987年,最低股价是29美元,最高股价是53.13美元,年终收盘价为38.13美元。假设1988年年初的股票价格大致在上年年终股价的上下范围内,那么,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价对于潜在投资者而言,大约是每股4

0美元。实际上,虽然当时的投资者无法阅读巴菲特1988年致股东的信,但上述估算的价格与巴菲特在1988年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成本是一致的——在致股东信中,他介绍当时投资的价格是每股41.8美元。【注】

基于年度报告中给出的其他详细信息,可口可乐的企业价值(EV)计算如表14-5所示。

 

表14-5 计算企业价值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5.jpg

①1987年年底,已发行股票数量为3.72亿股;已发行的股票期权为0.056亿股。由于股票期权的执行价在10~45美元,我认为应有0.03亿股被计算在已发行股票里。

②净金融债务是基于下述数字算出:16.85亿美元的短期贷款和债务、2.13亿美元的一年内到期长期债务、8.03亿美元的长期债务、10.17亿美元的现金余额、4.51亿美元的有价证券以及0.04亿美元的退休金负债。

 

就像前文在阐述财务业绩时所计算的,调整特殊项目后的息税摊销前利润为13.6亿美元。为了得到企业价值/息税摊销前利润(EV/EBITA),计算如表14-6所示。

 

表14-6 企业价值/息税摊销前利润倍数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6.jpg

这个1987年的企业价值/息税摊销前利润数字,意味着可口可乐公司是以11.9倍的企业价值/息税摊销前利润的估值进行交易的。这显然是个不便宜的估值。但在估算这个倍数时,有几个未并表的实体价值没有计入其中。现在,让我来尝试解决这一问题。

就理想的角度来说,对于未并表实体的价值(特别是那些上市实体),可以基于它们的市场价值进行部分加总估值。鉴于很难得到那些数据,我会按照可口可乐的处理方式,考虑它们的资产价值——要清楚这些数字多半都低估了那些未并表实体的市场价值。【注】作为这种情形的例证,可以看看可口可乐公司1987年年报的合并财务报表附注的第3项:在阐述其所持的T.C.C.饮料公司的部分上市权益中,当可口可乐把它们从历史成本转换到市价,进行重新估值时,确认了一笔会计收益。

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数据,未并表的实体价值是25.48亿美元。如果我们在企业价值里减去这部分,则可口可乐的企业价值将减少为136.89亿美元。那么,调整后的企业价值/息税摊销前利润的倍数如表14-7所示。

 

表14-7 调整后的企业价值/息税摊销前利润倍数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7.jpg

10.1倍的企业价值/息税摊销前利润依然不是非常便宜,但鉴于这家企业的品质,这看起来还是一个非常好的价格。假设那些以成本法计量的未并表的实体还有更多的隐藏价值,那么,调整后的企业价值/息税摊销前利润的倍数将会更低。

就市盈率倍数,我既计算了年报数字,也计算了调整后的数字(在市价总值中减去未并表企业的价值)。调整后的市价总值是124.52亿美元,那么,由此得到的调整过的股价是33.21美元(所用的流通股数量是3.75亿股)。

可口可乐公司的市盈率倍数与企业价值/息税摊销前利润倍数应该基本一致。应该指出的是,由于美国在1988年开始实行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率,因此即使净利润相同,它的每股收益在1988年会高一些。在不考虑任何增长的情况下,潜在投资者算出的1988年的市盈率应该低于13.7倍。

尽管如此,正如10.1倍的企业价值/息税摊销前利润倍数那样,13.7倍的市盈率仅对真正卓越的企业(如可口可乐公司)才是个不错的价格(见表14-8)!对没有增长的企业,当时保守投资者(今天的也一样)投资价格不会超过约7倍的企业价值/息税摊销前利润或10倍的市盈率。有鉴于此,我的结论是:巴菲特所付价格里考虑了该公司的增长。当时很明显,可口可乐的核心软饮料业务正受惠于多帆驱动之态:①由欠发达市场较以前更高的人均消费量所驱动的国际扩张,以及②由分销网络整合和新增网络密度驱动的效率持续提升。此外,可口可乐公司的增长既有很长的历史持续性,而且未来几十年的前景也很清晰。最终,投资可口可乐公司成为巴菲特以一个非常公允的价格(也是大部分投资者认同的),投资了一家卓越企业的经典案例!

 

表14-8 市盈率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8.jpg

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的传奇还有续集:1988~1989年,他对可口可乐公司继续投资了超过10亿美元。这几乎大约是当时伯克希尔公司全部市值的25%。

从事后的角度看问题很容易;在巴菲特可口可乐这项投资中,我们能看到他那奇迹般准确的预测和所获的丰厚投资收益。然而,若不做事后诸葛亮,从这一案例中,我们所学到的另一个点是:要从假风险中识别出真正的风险。很明显,当时所有的媒体报道和一些市场份额数据显示,在20世纪80年代,可口可乐公司的确正面对来自百事可乐的激烈竞争。然而,相关历史数据表明,那时并未有相互伤残的竞争大战。从母公司的角度看,可口可乐最大的业务是国际业务,而且作为一个整体,国际业务和可口可乐在那几十年发展极佳!虽然有人也许会说巴菲特仅仅在新可乐事件后的1988年进行了投资,但在我看来,这里蕴含的更大的经验是,巴菲特能专注于那些扎实的数据和整体情况(见表14-9~表14-11):可口可乐公司是一家卓越的企业,过往非常成功,而且,在未来会更加成功!

 

表14-9 财务概要(1977~1987年)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9.jpg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9续.jpg

资料来源:The Coca-Cola Company,1987Annual Report,34–35.

 

表14-10 合并资产负债表(1986~1987年)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10.jpg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10续.jpg

资料来源:The Coca-Cola Company,1987Annual Report,36–37.

 

表14-11 合并利润表(1985~1987年)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11.jpg

《巴菲特的估值逻辑》表14-11续.jpg

资料来源:The Coca-Cola Company,1987Annual Report,38.

批注:

注:巴菲特致伯克希尔– 哈撒韦股东的信(1988 年和1989 年)。

注:Andrew Kilpatrick, Of Permanent Value: The Story of Warren Buffett (Mountain Brook, AL: AKPE,2006), 241–264.

注:可口可乐公司,1987 年年报,第48 页。

注:基于可口可乐公司1987 年年报附录的相关信息。

注:我已经调整了1986年和1987年的营业利润(未计与准备金和重组成本相关的特殊费用),而且,我的增长率计算是基于这些数字的。按报告(未调整)数字计,相关的营业利润增幅是48%。

注:巴菲特致伯克希尔– 哈撒韦股东的信,1989 年2 月28 日。

注:有些未并表的实体是以市价总值进行估值的,而另一些却是按照成本法来定价的。


热门推荐:
加载中...